泰國與緬甸間的邊界長逾 1,800 公里。緬甸數十年軍事統治及族群衝突,造成十萬餘難民避居泰國境內的難民營;同時,更有超過百萬的緬甸人民被迫成為移工,在泰國打工謀生。而世居邊境山區的少數民族克倫族,因文化差異、耕地有限及現代化衝擊等因素,同樣面臨嚴峻的生活挑戰。

 

位於泰國西北部的美索鎮(Mae Sot)緊鄰著湄河(Moei River) 與緬甸遙遙相望。長久以來,國際組織及緬甸民運團體等,以美索為駐點,長期提供難民人道救援,更積極推動緬甸民主和平。緬甸改革開放以來,美索在泰緬兩國經貿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當地許多服務計畫,卻也因情勢變化而面臨經費轉移及中斷。

然而,邊境的難民、移工、部落族群,仍長期處於弱勢貧困。
 

難民 Refugees:來自緬甸的少數民族

緬甸 1948 年獨立以來,境內少數民族與政府軍隊持續爭戰;1962 年軍政府上台後,更是對少數民族展開無情血洗。許多克倫族百姓為躲避戰火,穿越邊境來到泰國,成為「難民」,邊境 9 座難民營於高峰期曾收容超過 15 萬難民,其中最大的是距離美索約 40 分鐘車程的美拉營(Mae La Camp),營內人數達 4 萬人。

 

營區內難民糧食、 居住、教育、醫療等所需,則由國際機構及非政府組織提供;難民不得任意離開營區,部分難民獲得庇護得以移居第三國,且仍面臨許多生活挑戰。

 
 

移工 Migrants:來自緬甸的各個族群

緬甸長年經濟困頓,也迫使超過百萬人民跨境到泰國尋求謀生機會,成為「移工」。美索地區的緬甸移工,多攜眷或在異鄉生養子女;許多人因申請護照及工作證所費不貲,缺乏合法身分而成為非法移民,更有許多兒童成為無國籍者,為躲避警察的查緝,往往沒有行動自由,更無力抵抗僱主剝削。

 

他們多數在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工廠或農田從事骯髒、危險、艱困的「3D 工作」(dirty, dangerous, difficult),甚至在垃圾場中拾荒維生;他們的子女往往因經濟困難或語言文化隔閡,無法進入泰國正規學校而失學,甚至淪為童工。

 
 

部落 Tribe:泰國克倫族人

世居泰國西北部省份山區的克倫族(Karen people)部落,傳統以焚耕輪作旱稻與採集狩獵維生,但因耕地有限、氣候變化、經濟弱勢等因素,逐漸面臨缺乏糧食不足及收入有限的困境。此外,地處偏遠、缺乏基礎建設,當地就業機會與公共資源仍相當匱乏。

 

公立學校師資不足且缺乏對部落理解,導致教育品質低落,加上公部門教育僅傳遞主流社會價值(物質消費、泰國語言及宗教等),更加速了傳統文化及部族聯繫的流失。賴以為生的傳統經濟、文化、自然環境持續受到衝擊,克倫族人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

 
 

串連與培養在地的力量

然而,無論是來自緬甸或泰國山區的人們,都沒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積極參與在地組織服務工作,學習新知、提升技能,為自己也為族人的未來努力。

 

當地克倫族人逐步組織在地社群的力量,在我們共同協助下持續推動「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 TBCAF」,致力於文化傳承、環境保護、部落青年培力、社群連結,以及部落教育和永續發展;

邊境緬甸移工社區,自發創辦數十間移工學校(migrant schools),在克難環境及經費困乏的情況下,以自身力量教導下一代學習知識及技能,並組成「緬甸移工子女教育委員會」及「緬甸移工教師協會」等草根團體,提供移工孩童安心學習與成長的所在;

來自緬甸的辛西雅醫生(Dr. Cynthia Maung),1988 年緬甸學運後流亡到美索鎮,眼見難民、移工苦無醫療管道,而成立了「梅道診所 Mae Tao Clinic」, 為同胞提供免費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