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給?該給?不該給?沒有一定的答案。(圖/林經緯)
今天來到泰國邊城旁的界河,在這個泰緬邊境間的沙洲,是兩個國家的三不管地帶,也就因為三不管,我看到了在體制外的生命力,也看到了體制外的代價,當我們走進當地的公有市場,三個可愛的小朋友圍了上,拉著我們的褲管,說著我聽不太明白的語言,但是不難明白的是,希望可以乞討到一些錢回去。
一開始我不知所措,我只能看著他們笑笑的點點頭,就退到一旁,同行的朋友更多是只能假裝看不到,而 Sam 蹲下來跟他們說話,對他們搖了搖頭,然後走進附近攤販的冰箱,買了三瓶養樂多給他們,然後我們就離開了。
走了一陣,Sam 回頭問大家說,大家看了剛剛的情況,你們有什麼想法,有人說:如果給他們錢會養成不好的習慣;也有人說:我其實不知道該怎麼辦,想幫他們,但是好像又會是一種施捨;我心理想:即使我給他們錢,也改變不了他們貧窮的情況。
Sam 又問了,沒錯,大家的考量都沒錯,但即使我們無能為力,我們能不能在我們有能力的範圍做點什麼?
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 Sam 要買養樂多,為什麼 Sam 其實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還是用手用動作跟三個小朋友交流 ―― 當我們有眼神的接觸,就不是上對下的施捨。
就像童話故事一樣,在回去的路上,我們又遇到這三個小孩,Sam 又蹲了下去,與他們擊掌說再見,而我也跟著一起與他們擊掌說再見,我在小女孩的眼中看見了她覺得新奇與快樂,她是平常的自己,而不是在市場裡工作拉觀光客衣角的女孩,找著同團其他朋友也要擊掌,大家也一個一個蹲下來與他們說再見,這一幕真的讓我非常感動,我第一次強烈的感受到,一個小小的善意所造成的巨大改變。
在我們離開後,也許養樂多的味道與擊掌的新鮮感,會淡淡的留在三個小朋友的回憶裡,但是生活依舊,而對我來說,卻是生命裡沉沉的一筆。
你問我說,我會不會在路上買愛心口香糖,我不一定會買,但是我一定會眼睛看著向我推銷的街賣者、派報員,讓他可以真實的感覺到我對他的善意。
文/巫彥德(人生百味創辦人,105 號公路公益參訪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