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泰緬邊境與台灣的橋,實踐全球在地化行動

公民記者劉若慈/採訪報導

在台灣,我們住在舒適高品質的生活,我們總以為到一個遙遠、偏僻,環境跟文化與我們不同的地方參加志工服務隊,就是要去幫助、服務當地的人,提供他們所缺乏的。然而 Glocal Action,給了我們不一樣的視野。Glocal Action 在泰緬邊境一帶,致力於支持、支援當地的基礎建設以及難民、移工兒童的教育。
 

Glocal Action 創立前的小故事

創辦者賴樹盛 Sam 從學生時代就很喜歡當志工,藉由許多不同的志工機會,也看到了一個服務團體應該怎麼運作。在一次因緣際會的旅行之後,他也到英國留學讀社會發展研究所。這樣的機會使 Sam 的人生中開了一扇窗,他才領會到原來過去我們對於貧窮、衝突、飢荒、人權的認識,幾乎都只停留在課本文字上的學習,卻從來沒有這樣子的機會實地去認識、親近「這些人」。「這些人」在Sam眼中不再只是我們「服務的對象」,而是彼此「培力的對象」,這是他在英國唸書時最大的認識之一。為了在實地田野有更多的認識,Sam 碩士畢業以後,申請上了一年期的泰緬邊際志工,之後也在泰緬邊境做 NGO 工作七年多的時間。Sam 覺得人生中最幸運的是有兩個故鄉,對他來說,一邊是台灣,一邊是泰緬。回到台灣以後,他創立了 Glocal Action,動員了更多的朋友參與泰緬邊境的工作,除了公益參訪團還有服務計畫的推動。在兩個家鄉中來回往返,同時連結這兩個地方,更多的去認識全球化的議題、區域上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們腳下這塊土地,Sam 覺得這是最幸運的機緣。
 

Glocal Action創立的動機

Glocal 這個字就是「global」跟「local」的結合,代表全球的視野、在地的行動。在泰緬邊境這些難民、移工,以及少數民族的弱勢問題,是跨越國境,在全球角都看得到的問題。在改變這樣的狀況之前,必須對這樣的脈絡有所瞭解。協會成員在泰緬邊境時,才發現當地的工作都是當地人自己組織起來,因為他們要解決自己社會的問題。最大的啟發是看到當地人的努力跟力量,以及自我培力的可能性。Glocal Action 希望成為泰緬邊境跟台灣之間的橋樑,翻轉台灣以往對於志工「服務」弱勢族群的刻板印象,而是去看見,在一個資源雖然相對缺乏的環境中,當地仍然是有一股力量盼望讓自己的社會變得更美好。對當地有了更多認識,就不再是單方向的幫助跟捐獻,而是支持他們正在努力的事情,自身也得到很多的學習。105 號公路的公益參訪團是為了讓台灣人親自到當地看到泰緬邊境的生活,以及體驗他們的生活,回來後再省思自己怎麼樣做深度的參與。
 

Glocal Action 所在做的工作

Glocal Action 對於泰緬當地人的影響

Sam 說,他從來不會說當地人是「被服務的對象」,也從來不覺得 Glocal Action 是在服務他們。他提起了一句話,「我們從來不是在為社區工作,我們是在跟社區一起工作。」(We don't work FOR the community, we should work WITH the community.)。這是一個雙向、對等的夥伴關係。對當地的影響,他舉了一個例子。當地有一個緬甸移工小學,因為經費不足、校長離開,小學跟著關閉,孩子也失學了。透過 Glocal Action 的公益參訪團、發行募款和長期資助,他們重新聘了老師,跟當地的瀑布小學合作,不但使這移工小學再度開啟,也使瀑布小學的老師增加,甚至有師資培訓。這樣的動員使當地孩子有受教的機會,使促使當地團體更多動員起來,發掘更多幫助自己社區的力量。
 

Glocal Action 對台灣參與者的影響

曾經有一團公益參訪團回台灣之後,決定要自己辦攝影展,在沒有協會協助的情況下,他們還自己找地點、製作明信片,讓更多身邊的朋友看見泰緬邊境所發生的事情。藉此可以看到很多朋友在一趟旅程得到很多感動跟啟發,也願意用實際行動去支持當地的工作。
 

對「Glocal Action」在台灣社會中的期望

Sam 說,當我們台灣人能更抱持一個開放的態度,跟對等的關係,走出海島以外,去親近、認識對方,透過這方式,我們才能更多的理解自己、自己社會的脈絡、以及未來走的方向,進一步去看到台灣在這世界中要追求什麼遠景。這份期望落實了 Glocal Action 本身—全球化視野、在地化行動。
 

維持 Glocal Action 動力

過去 Sam 對於泰緬邊境的情誼已經產生,一直以來也一直維持很棒的夥伴關係。透過 Glocal Action,邀請了更多台灣朋友來參與,看到他們在當地是一種長期培力、長期耕耘的方式,慢慢看到當地有些力量開展出來,也是 Glocal Action 和當地的草根團體一起培育出來的;透過參訪團體、社會企業、長期資助、志工邀請,希望一起協助、支持當地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也共同看到彼此都需要去面對的困難。同時,透過長期的參與,讓在台灣的我們看到自己走入一個工業化、文明化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人跟大自然之間也越來越遙遠,我們自己也會有所以省思。透過參與 Glocal Action 的計畫,我們都在尋找我們共同的未來。這是他一直願意做下去的動力。


原文刊載於 Peopo 公民新聞,感謝記者劉若慈的採訪報導!

全球視野、在地行動的泰緬邊境故事 —— 環宇廣播電台李偉文醫師「人與土地」節目專訪

 
環宇廣播電台「人與土地」節目主持人李偉文醫師(中),以及 Glocal Action 秘書長賴樹盛(右)、企畫經理王詩菱(左)。

環宇廣播電台「人與土地」節目主持人李偉文醫師(中),以及 Glocal Action 秘書長賴樹盛(右)、企畫經理王詩菱(左)。

感謝環宇廣播電台的邀請,讓我們有機會在「人與土地」節目中與主持人李偉文醫師深入聊聊我們的「全球視野、在地行動」,以及在泰緬邊境的關懷及參與;歡迎大家 點此聆聽「全球視野、在地行動的泰緬邊境故事」完整錄音
 

對世界關懷的心,是持續的

我們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學習經歷出發,聊到彼此早在出國參與國際志工之前,就有在國內長期參與志工、關心公益和社會議題的經驗與習慣;隨著自己愈來愈多的接觸和學習,瞭解到世界的開闊,以及不同角落、不同人們的生活樣貌與處境,而開始更深入地走在這條參與的路上,並因緣際會地與泰緬邊境結下深刻的緣分。
 

全球視野、在地行動

泰緬邊境由於緬甸長期的內戰和經濟凋敝,而有非常多的緬甸少數民族和移工,跨越國界,來到泰國尋求庇護或謀生的機會。參與的過程中,對於為何會有難民、為何會有貧窮、為何會有移工、少數民族為何會弱勢... 等問題,需要對背後的脈絡背景和源頭的成因有所理解,而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現象,因為這些跨越國界的國際議題,都是多元而複雜的,也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台灣因為特殊的歷史經歷和政治處境,缺少對國際議題的關懷,甚至排斥國際參與,並且對人權議題十分敏感。但實際上,人權反映的就是人們最真實的生活處境,也因為這些議題的多元與複雜,我們應該跨越地理、政治甚至人性上的疆界,去學習、關心和理解彼此,並從自己能夠觸及、投入的範圍開始參與其中,也將這些跨國的經驗帶回來灌溉台灣社會。
 

家人的包容、理解、信任和支持

選擇 NGO 工作的這條路,也許比一般的工作相對收入較有限、各種壓力較高,家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擔心吧?外界可能認為,年輕人在外闖蕩不容易,其實家人的放手更是不容易;一開始或許都會因為不理解、或與期待有落差,而有擔心,但是當家人看到我們在參與中的成長與自我實現,也就更能理解和放心,進而支持甚至參與。李偉文醫師也說,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芸芸眾生、社會中的一顆螺絲釘,而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追求什麼、有一份使命,其實是會引以為榮的。Sam 也分享,也許從事這個工作,不能帶太多物質、金錢的東西回家,但是參與的過程當中學習到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也珍惜身邊的人、尤其是家人給的情感,彼此心意的傳達更加重要,也更是金錢買不到的。
 

在地人的力量

Glocal Action 在泰緬邊境支持的族群,包括從緬甸來到泰國謀生的移工。他們的孩子因為身分、經濟、文化等因素,經常陷入失學狀態。但當地並非等著來自國外的支援,而是靠著社區的自量來解決社區的問題,共同張羅經費、資源,想辦法在困苦的環境中,湊出一個讓孩子可以安心成長和學習的所在。

同樣的,在台灣也有 60 萬移工,背後也就是有 60 個家庭,仰賴他們在台灣的辛苦工作來改善處境、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機會與未來;如果有機會到台灣各個移工聚集的角落去認識他們,我們會發現,移工朋友和我們一樣,有著夢想、希望家裡的生活更好、希望下一代有更美好的未來,當我們能夠以平等的心和更多的理解去看待彼此,才更有機會找到好的角度與方法,去支持、幫助彼此。
 

Glocal Action 的行動參與


移工學校兒童教育

泰國境內,有超過百萬的緬甸移工,因為教育程度低落、在緬甸謀生困難,而到泰國靠著打零工掙取溫飽。其中光在泰緬邊境,就有至少 5 萬名緬甸移工孩童,卻只有 1 萬多名孩子能夠上學。許多緬甸社區自力救濟來辦學,卻缺乏資源。因此 Glocal Action 透過資助教師薪資、校舍修建、學習用品等辦校經費,讓學校能夠穩定經營、提供孩子愈來愈好的學習環境;並提供師資培訓,讓老師有能力提供孩子更好的學習內容,更是培力緬甸青年成為未來在邊境甚至緬甸境內的教育工作者。

其實最辛苦的,還是當地的教育工作者,承擔著一整間學校的經費壓力;去年支持的綠水小學,就因為經費不足而在年底被迫關閉,學童也就成了田野間失學的孩子、甚至是童工。好在今年,在許多朋友的支持下,我們能夠繼續資助學校的老師薪資、辦校經費,讓綠水小學得以重新開辦、孩子回到教室。
 

山區克倫族部落教育與發展

在山區部落,Glocal Action 也資助部落學校的教師薪資和師資培訓,讓來自部落的在地青年能夠擔任老師,除了有一份收入之外,更是一份培力,讓當地青年有能力以母語教育部落的下一代並發展自己的鄉土文化教材;因為唯有讓部落自己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和力量,部落的教育與發展工作才能生根、茁壯。
 

Auh-Mei Au-Tee 生態農場

長期在發展中地區,最大的衝擊,是來自生態環境的改變、森林的消失。泰緬邊境這些年來,就有大片的山林被砍伐、焚燒,改種飼料用基因改造玉米、橡膠、生質能甘蔗、樹薯等單一經濟作物。Glocal Action 與當地克倫族夥伴找到了一片原本也被人為開發的土地,開始自然復育,也邀請台灣朋友來到這裡一起跟著當地夥伴,運用克倫族人的傳統智慧,搭建竹子建材的綠建築、綠色濾水器、生態廁所,並栽種在地的物種,試圖讓傳統的生活樣貌回到邊境,也讓自己更回到自然的懷抱。
 

105 號公路:泰緬邊境深度體驗之旅

不是熱血志工團、也不是走馬看花的豪華觀光團,而是透過深度旅行的方式,在 Mae Sot 鎮認識多元族群與文化交融的所在,融入山區部落沒電、沒網路的自然生活,學習並參與生態農場編織樹葉屋頂、栽種相較數、採集野菜和香茅,體驗 Chimmuwa 手織品和緬甸料理的手作,認識並支持當地的公益團體、社會型企業。
 

誠摯邀請您的參與和支持!

您可以追蹤 Glocal Action 官方網站臉書粉絲團 持續發佈的資訊,參加「105 號公路:泰緬邊境深度體驗之旅」公益參訪團,小額捐款 支持我們,或是連絡我們:

社團法人台灣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電話:02-2943-4870
傳真:02-2946-7329
地址:23570 新北市中和區忠孝街108號
信箱:gloa@gloatw.org

 

謝謝你的灌溉,讓綠水不再乾涸、助孩子夢想起飛!

(攝影/朱毓婷)

(攝影/朱毓婷)

一度關閉而荒蕪的綠水小學,在無數好朋友的熱心支持、Glocal Action 的資助、Aung Win 校長的領導和 2 位老師的經營下,如今生機盎然!教室不再家徒四壁,而有了草蓆、課桌椅;荒煙蔓草被老師與孩子們栽種的植物所取代;最重要的是 —— 田野間,失學的緬甸移工孩子們,都回到教室裡了!

2015 年底,綠水小學因為各種困境不得不關閉,學校教室不再有孩子的身影、笑語而逐漸被荒煙蔓草所淹沒,孩子們更是失去了唯一的上學機會,或下田工作,或無人照拂。

好在,有我們的好朋友——瀑布小學 Aung Win 校長熱心回應綠水社區的緬甸移工爸爸媽媽們的請託,非常用心、努力地撐起綠水小學的辦校工作:四處進行家訪、召開家長會議、找尋合適的青年擔任老師、修繕校舍與課桌椅… 並由 Glocal Action 資助 1 位教師的薪資津貼、以及 50 位孩童的學習費用,總算在 6 月,讓荒廢半年的綠水小學重新開辦!

上圖是荒廢了半年的綠水小學,下圖是現在的綠水小學。

上圖是荒廢了半年的綠水小學,下圖是現在的綠水小學。

6 月開學,首先有了 Eh Ta Gay 老師負責教導緬文及英文等兩個科目,不過從學前班到四年級,學童數已有 53 位之多,讓老師的工作十分吃重;為回應學校需求,Glocal Action 自 7 月開始資助第 2 位老師的薪資,增聘  Tar Ka Paw 老師,教導一到四年級的數學及科學課程。

Eh Ta Gay 老師(右)與 Tar Ka Paw 老師(左),和綠水小學的學童們。

Eh Ta Gay 老師(右)與 Tar Ka Paw 老師(左),和綠水小學的學童們。

在 Aung Win 校長協助下,綠水小學也動員了社區家長們協助修繕校舍屋頂、製作及添購課桌椅、白板及儲水桶、整建廁所並新增 2 間小教室等;2 位老師並帶領學生張貼教學海報、栽種植物綠化校園,共同努力讓綠水小學的環境逐步改善,讓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學內容與照顧。

在 Aung Win 校長的規劃下,修繕了校舍、廁所,並添購了白板、課桌椅和儲水統。

在 Aung Win 校長的規劃下,修繕了校舍、廁所,並添購了白板、課桌椅和儲水統。

7 月初到訪時,兩位老師正用心地進行教學,孩子們也十分乖巧、專注地上課,眼中滿是對學習的渴望。放學後,Glocal Action 也跟隨孩子們的步伐,穿越田野間被大夥暱稱為「泰式奶茶」路的泥濘小徑,牽手躍過雨季留下的大小的水窪,回到移工聚落的家,並與兩位老師一同進行家訪;孩子們的這條上學路,艱辛卻快樂,因為綠水小學重新開辦,大家終於又能坐在教室裡讀書寫字學習了!

綠水小學的學童。(攝影/朱毓婷)

綠水小學的學童。(攝影/朱毓婷)

坐在社區樹下,問起幾位小女孩。出生在泰國的他們,住在這片偏僻鄉野間,家人從緬甸來到此地已經超過 20 年,依然沒有身分。3 位女孩都已經 11 歲了,目前仍是一年級;問起過去曾在哪裡念書呢?女孩們說,某某、某某、某某學校,這裡那裡,都只讀過 1、2 個月。

從移工聚落到綠水小學,穿越大片田野、被大夥暱稱為「泰式奶茶路」的上學路。

從移工聚落到綠水小學,穿越大片田野、被大夥暱稱為「泰式奶茶路」的上學路。

更多的需要: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其實,在山丘的另一頭,還有更多孩子仍然沒辦法上學。」Aung Win 校長無奈地告訴我們。因為聚落位置偏遠,那兒的家長,一直請求校長能安排校車接送,讓家中的孩子能到綠水小學上課;礙於經費限制,Aung Win 校長只能告訴他們,實在沒有辦法…

Eh Ta Gay 老師與 Tar Ka Paw 老師跟隨著孩子們的腳步,到移工聚落進行家訪。

Eh Ta Gay 老師與 Tar Ka Paw 老師跟隨著孩子們的腳步,到移工聚落進行家訪。

泰緬邊境的流離生活,讀書和吃飯一樣,都是有一頓沒一頓的。

這位女孩年僅 10 歲,有了工作能力,便再也沒有踏入學校;最近的工作,是在泰國地主的玉米田中播種。校長告訴我們,因為孩子們的身體比常年勞動的移工大人矯健靈活、也較不容易疲累,有些僱主甚至是以高於成人的日薪雇用童工下田工作的。也有不少孩子,因為要照料家裡年紀更小的弟妹而無法上學。(攝影/吳逸驊)

這位女孩年僅 10 歲,有了工作能力,便再也沒有踏入學校;最近的工作,是在泰國地主的玉米田中播種。校長告訴我們,因為孩子們的身體比常年勞動的移工大人矯健靈活、也較不容易疲累,有些僱主甚至是以高於成人的日薪雇用童工下田工作的。也有不少孩子,因為要照料家裡年紀更小的弟妹而無法上學。(攝影/吳逸驊)

家人下田工作,這對小兄妹獨自在家;哥哥因為要照顧年幼的妹妹,而不能再上學了。他們家裡共有 6 個孩子,僅其中 2 位能上學。(攝影/吳逸驊)

家人下田工作,這對小兄妹獨自在家;哥哥因為要照顧年幼的妹妹,而不能再上學了。他們家裡共有 6 個孩子,僅其中 2 位能上學。(攝影/吳逸驊)

我們深知,在許多看不到的角落,永遠都還有著更多我們還未能觸及的需要;甚至在眼前綠水小學辦校情形逐漸穩定之際,也都還要為長遠的未來張羅,讓學校能夠長久地、穩健走下去,陪伴這些孩子的成長。

紙飛機上,寫滿了綠水孩子們的夢想:當老師、當醫生、當護士…

讓綠水長流,助綠水孩子們的夢想起飛,Glocal Action 需要您的支持!

(攝影/洪韻凌)

(攝影/洪韻凌)

綠水小學的需求

目前,Glocal Action 已資助綠水小學兩位教師(Eh Ta Gay 老師與 Tar Ka Paw 老師)每月薪資津貼各 4,100 泰銖,以及 50 位學童每人每月 80 泰銖的學習費用,加上學校營運、校舍整修及教室擴建經費等,綠水小學每學年所需經費總共約 20 萬泰銖。

誠摯邀請您,成為 Glocal Action 的後盾,和我們一起支持綠水小學的社區家長、老師,共同守護緬甸移工家庭孩童們的教育和學習機會!

 

您可以透過以下管道捐款支持
緬甸移工學校兒童教育計畫
 

銀行匯款或 ATM 轉帳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帳號:0657-10-100981-5
銀行代碼:103(新光銀行 台南分行)
此捐款方式由捐款人自行負擔手續費,金額視各家銀行而定。
匯款後記得來信告訴我們您的大名、收據抬頭和連絡資訊,以便寄送捐款收據喔!
信箱:gloa@gloatw.org

信用卡授權刷卡

填寫 信用卡捐款單,傳真至 02-2946-7329
或掃描後 Email 至 gloa@gloatw.org
您可以透過此方式進行【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捐款】
 

線上刷卡

您可以透過 igiving 公益網 以 Visa 或 Master 信用卡線上刷卡,進行【單次捐款】
捐款步驟:教學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