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在郊外坡地的綠水學校,僅是一排不完全遮風避雨的鐵皮屋,不同年級的孩子們在此混班上課,除了要面對校舍的不敷使用,老師的招募困難與經費資源不足,在在考驗著與我們年紀相仿的帖帖校長。
在一整天的衛教課程裡,總能見到校長親力親為的陪伴孩子們一同學習,無論是翻譯給孩子們聽,又或是成為孩子們操作的對象,校長臉上總掛著堅定的笑容。
整個小學雖然資源相對最為貧乏,卻總能感受到來自校長與老師們的堅持,那一股「再怎麼樣,都要齊力守護孩子們教育的心」油然灑落在綠水小學裡。
/ / /
在這裡,孩子們共享著彼此的午餐,即便每個家庭能準備的僅是一樣菜色的粗茶淡飯,卻因為彼此的分享,成為如圍爐般的溫暖佳餚。
在這裡,即便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校舍不足被迫合班,依然珍惜著可貴的學習機會,以椅子為書桌,練習著今日所學單詞。
在這裡,即便每月僅能賺取基本薪資,唯一的辦公室也因需求改為教室,老師們依然堅定地在此教學,守護著這群好不容易才能上學的孩子。
放學後,我們陪著孩子一起回家,這才發現孩子們的上學之路,所需克服的不僅是無形的資源不足,更是有形的多重阻礙。
/ / /
歷經兩個小時的路途,走過顛簸曲折的山路,抵達一片無垠的玉米田,踏著塵土飛揚的紅土路,遠眺才終於看見座落在田裡的茅草屋,這是孩子們的家。
小小身軀的他們,每天都要耗盡約四小時才能往返學校,腳程短的小小孩走不動了,哥哥姊姊們只好揹著一起前進。
校長說:「如果下雨,孩子們依然要走這樣的路途來學校,常常來了,全身都濕透了。濕透了不要緊,雨水啪嗒打在鐵皮屋上的聲響,才是上課時最大的阻礙,孩子們聽不見老師在教些什麼,但這是雨季的日常。」
/ / /
然而,帖帖校長自己呢?
她剛從緬甸大學畢業後,因著對教育的堅持,即便面對著母親的強烈反對,依然自願來到泰緬邊境的移工學校任職,這一待就是五年,原本是因為疫情回不了家的她。
現在則是牽掛著這裡的孩子,所以不得輕易回家。
「這裡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增建校舍,讓更多的孩子能前來就讀;在這裡,要說服父母親讓孩子受教育不容易,可是我願意親自走遍鄰近的每個家戶。」
「再遠又或要被拒絕多少次,我都願意,只要孩子能有教育的可能,命運也就有了改變的可能。」這是校長的心願,也是她一直以來,最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中國醫藥大學南望服務隊/中醫系 潘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