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透明者:緬甸、泰國,何處才是他們的故鄉?

文╱李瑞珠(Glocal Action 實習生)

原文刊載於 獨立評論在天下

泰緬邊境緬甸移工學校「綠水小學」的學童。(攝影╱余博強)

泰緬邊境緬甸移工學校「綠水小學」的學童。(攝影╱余博強)

泰國是東南亞區域中,政治情勢及經濟環境相對較穩定的國家,吸引了大量來自週邊國家討生活的外籍移工們。根據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估計,在泰國境內約有 300 萬名緬甸移工,合法及不合法的都有。這些人許多來自於偏遠貧困農村,有的是舉家從緬甸境內遷來、有的是來到泰國後組成家庭,由於沒有緬甸護照,或無力負擔工作證的高額費用,缺乏身分而衍生出居住、醫療、教育等問題,跟難民的處境比起來,其實是差不多的。

當我隨著 Glocal Action 到「生活條件比較好一點」的緬甸移工家庭聚落(比較好的泰國雇主給移工們一塊地,讓他們自己建屋,雇主亦協助水電架設),看見用竹片、鐵片、塑膠布搭建而成的臨時住所,確實讓我頗震撼,在滂沱大雨中,這些屋子能擋得了多久?

當時心底不斷思索:「到底留在緬甸的生活環境會有多糟糕,糟糕到要這樣跋山涉水、跨越國界來到這裡討生活?」

用簡陋材料搭建的小屋,就是他們在邊境的居所;大人下田工作時,家中孩子往往無人照拂。(攝影╱王詩菱)

用簡陋材料搭建的小屋,就是他們在邊境的居所;大人下田工作時,家中孩子往往無人照拂。(攝影╱王詩菱)

離鄉背井,只為每天多賺 100 泰銖

正逢 10 月份緬甸移工學校(由當地社群自力創辦,提供兒童識字學習機會)放假期間,我們跟著其中一間綠水小學的老師訪視學生,瞭解移工家庭的居住環境。

移工住處多依傍著工作地點,生計仰賴幫泰國雇主種植及採收馬鈴薯、甘蔗、辣椒(因季節而不同),因此,家戶位在山林田野間,四周圍皆是山路及農田,雨季來時,道路幾乎是遍佈水窪坑洞,真的是非常「刺激」而「危險」。若沒有交通工具,只能依賴雙腿走個幾小時去補給民生用品。

當綠水小學的老師載著我們到學校及移工住所,機車得順勢滑入一個個水坑中而起伏,在後座的我們一邊捏把冷汗,一邊讚嘆著:「老師的騎車技術也太好了!」通常我們看到水坑都直覺想閃避,老師卻說了句很有道理的話:「其實,水坑中不滑,滑的是路上的泥巴路。」

滿地泥濘的路,是邊境的日常。(攝影╱吳佩璇)

滿地泥濘的路,是邊境的日常。(攝影╱吳佩璇)

方圓百里像在叢林中探險,只能說,幸好綠水小學復學了,不然這些移工家戶的孩子是要到哪去學習?由於緬甸移工學校多由社區創辦,長期缺乏經費、辦校困難,綠水小學曾被迫關閉半年之久,經由台灣公益組織奔走資助後,才重新開辦。

我們拜訪一戶移工家庭,住在數年便需修繕的竹片屋中。當時他們正洗著剛採收的花生,7 歲的蘇波琪及 6 歲的當索拜就讀於綠水小學,兩位孩子都很喜歡上學,享受在學校有同伴一起玩的樂趣。他們的故鄉在緬甸克倫邦,問起家長為什麼選擇來到泰國,且一待就是 12 年之久,期間僅回過一次家鄉?他們說:「泰國的經濟情況比緬甸好。在緬甸找不到工作,錢也比較少,緬甸一天的工資不到 100 泰銖,泰國一天的工資可以有 150 到 200 泰銖。」

我想起瀑布小學翁溫校長說的,「在緬甸,可能一週只有一到兩次的工作機會;但在泰國(農忙期)可能可以一週天天有工作。雖然還是不穩定,但不穩定的情況還是沒有緬甸嚴重。」過去,家鄉的戰火、軍政府的高壓統治、經濟情況的閉鎖,逼得許多像他們一樣的家庭,來到邊境為生存而奮鬥。

對孩子來說,能上學是快樂而值得珍惜的事。(攝影╱余博強)

對孩子來說,能上學是快樂而值得珍惜的事。(攝影╱余博強)

生存在他鄉,日久成故鄉

另一戶緬甸移工家庭,則是已來到泰國居住 20 年。一排鐵皮、竹片搭建而成的家屋,住著幾位學生,他們的志願是當老師、當護士。當地社區所自力創辦的綠水小學,即便是沒有文憑的非正式教育,仍是這些孩子實踐夢想的第一塊基石。

「還是有些孩子,得為了生計,幫忙工作賺錢養家,餬一口飯吃。」翁溫校長說明,即便只是每月 100 泰銖的學費,光靠著移工家長們不穩定的工作,仍然有貧困家庭交不出來,但他們的子女還是可以免費就學。前些時候我曾走訪過另個移工聚落,還是有幾個孩子沒法上學。

還沒來到邊境之前,我曾以為在泰國邊境上的緬甸人,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回家鄉。實地探訪之後,發現有些緬甸移工或難民,對於身在異鄉一事,即便日子再辛苦,也早已「日久他鄉成故鄉」,對於故鄉的想望,或許是又愛又怕。在緬甸的家可能已經不存在了,依然沒有房舍、耕地、工作機會……,而新一代在泰國出生成長的緬甸人,又或許早已離故鄉更遠了,成了一群失根的透明者。

對於在泰國出生的孩子,故鄉緬甸實在太遙遠了。(攝影╱余博強)

對於在泰國出生的孩子,故鄉緬甸實在太遙遠了。(攝影╱余博強)

我想起在難民青年教師艾達各的生命歷程。他的家鄉位於緬甸首都內比都附近,才 9 歲的他目睹家園遭戰火摧殘,12 歲就被父母送到位於泰國的難民營。他說:「對於難民營,我想去,我也不想去。」他懂得父母親為何要把他送走,但年僅 12 歲的他對於未知的世界是那樣的恐懼,這樣掙扎的心情,化為他在營裡努力學習的動力。而今,20 歲出頭的他,以流利的英語、一派輕鬆的說:「我現在很強壯!」

問起他是否想回緬甸,他說著:「我想待在這裡,繼續往上念大學,況且這裡的基礎建設比緬甸好多了!」看著他與家戶居民們,一起踢著籐球的背影,我想著,一個 9 歲的孩子,戰火在他心中的傷害及陰影,是不是曾讓他在午夜時分惡夢連連?

「吃飯囉!吃多一點!」「要常常來喔!回台灣前要再來一次喔!」3 小時內,我們吃了兩餐「熱度很高」的飯,這些家戶即使面對有一餐沒一餐的清貧生活,對於來到家中的朋友與客人,永遠「樂於分享」。離開時,心底盈滿感動與一絲歉意,看著鞋底滿佈黏性超強的泥土,想著我一定要帶些什麼一起去分享吧!

親眼見到泰緬邊境緬甸移工的景況的同時,也想到了來台灣打拚奮鬥的東南亞移工們處境;再想想,台灣人到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打工或工作的心境。

聯合國 1990 年決議通過《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重申並建立基本規範,指出跨境移工及其家庭成員所面臨的脆弱處境,以及其基本人權需要得到國際保護及保障。

平心而論,每個人都只是希望有身為「人」合理且平等的對待與權利。


Glocal Action 持續資助數所緬甸移工學校,保障兒童基礎教育權利,培植當地教育工作者,提供孩子們一份基礎教育及良好照顧的珍貴機會。邀請您,每月捐款 500 元資助孩童上學,一起讓教育成為邊境孩童的翅膀!

【點此了解更多:緬甸移工兒童教育】【點此立即捐款支持】

Glocal Action 捐贈新台幣 451,300 元支持梅道診所醫療服務!感謝所有朋友及合作夥伴們。

mtc-tw2017-1

Glocal Action、【獨立評論在天下】、【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臺北醫學大學】,於 2017 年 8 月梅道診所創辦人辛西雅醫師來台,共同舉辦數場泰緬邊境醫療需求分享活動,並感謝【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協助推動募款,及各界朋友大力幫忙及支持下,順利募集新台幣 451,300 元,已全數捐款匯款支持梅道診所在泰緬邊境為貧困緬甸人民提供的免費醫療服務!

人稱「緬甸德蕾莎」的辛西雅醫師 1989 創立「梅道診所」,從一副聽診器、一支溫度計開始為泰緬邊境流離失所的難民診療,至今已有 500 多名工作人員,平均每天接生 15 個新生兒、為 3、400 百位病患診療、並提供 500 位病患及家屬伙食;每年約有 15 萬人次就醫,並提供約 250 個義肢裝設及替換;更培訓當地醫護人員、保護兒童權益、促進社區健康。然而近年由於國際援助中斷,面臨龐大的經費缺口。

梅道診所不僅提供患者免費醫療服務,更提供家屬住宿、三餐、托兒等服務,降低偏鄉窮困人民就醫的門檻,並開辦學校,每年提供 800 位移工孩童、青少年教育機會。(梅道診所提供)

梅道診所不僅提供患者免費醫療服務,更提供家屬住宿、三餐、托兒等服務,降低偏鄉窮困人民就醫的門檻,並開辦學校,每年提供 800 位移工孩童、青少年教育機會。(梅道診所提供)

緬甸改革開放以來,梅道診所與其他許多泰緬邊境的當地組織,都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因為許多捐助機構都認為邊境地區的服務需求會隨著緬甸的改變而減少;然而實際上,由於緬甸境內的醫療匱乏與經濟蕭條,每年都仍有大量的泰國境內緬甸移工與來自緬甸各地的民眾前來梅道診所就醫;即使梅道診所也開始在緬甸境內設置醫療站所,各地的緬甸人民仍可能會因為交通與身分等各種因素而無法前往就醫,而仍選擇跨越邊境到泰國境內的梅道診所。

梅道診所工作人員正在對患者進行衛生教育。(攝影╱吳佩璇)

梅道診所工作人員正在對患者進行衛生教育。(攝影╱吳佩璇)

2016 年,因應愈來愈龐大的就醫人數與需求,並達到泰國官方醫療衛生標準,梅道診所在各國政府、組織與個人的捐助下,告別 1989 年以來點滴拼湊而成的舊院址,搬遷到了新址。全新的建築設施雖然為工作人員及患者、家屬帶來更好的就醫環境與衛生條件,卻也成了雙面刃,讓許多捐助單位誤以為梅道診所享有豐沛的資源,營運經費無虞。

工作人員憂心地說:「這就好像在告訴我們,診所為了募款,應該刻意降低設備和環境的水準,用簡陋、落後的外觀爭取大眾的目光與捐款,但我們的病人理應享有合理的就醫環境!」

事實上,解決一次性的土地、建物花費後,每月的醫療服務、培訓、人事與行政作業等開銷,才是梅道診所最大、最永無止境的經費需求所在。

Glocal Action 企畫經理王詩菱以及公益參訪夥伴們,在梅道診所與 8 月同行訪台的 Suwannimit 基金會 Pattinee 執行長重逢。

Glocal Action 企畫經理王詩菱以及公益參訪夥伴們,在梅道診所與 8 月同行訪台的 Suwannimit 基金會 Pattinee 執行長重逢。

感謝許多老朋友、新朋友的熱情響應,讓我們能夠為梅道診所募得些許及時雨,支持診所在這條辛苦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Glcoal Action 將持續關注泰緬邊境的醫療需求,與梅道診所等當地醫療團體串連更多力量,共同為緬甸移工、難民與貧民的健康福祉努力!

【延伸閱讀】鏡週刊專訪-泰緬邊境的 MoMo:辛西雅.蒙格醫師(2017-10-18)

2017年 10 月 18 日發行的鏡週刊,有辛西雅醫師的專訪報導喔!

2017年 10 月 18 日發行的鏡週刊,有辛西雅醫師的專訪報導喔!

礁溪小學生捐助遊樂設施,許緬甸孩童快樂童年!

(攝影╱Jo Swift.Burma Border Projects)

(攝影╱Jo Swift.Burma Border Projects)

剛贊助偏遠的綠水小學一組遊樂設施,我們就收到紀錄片《邊境教室》中老朋友 Zaw Htat 校長來信:「新浪潮小學遊樂設施毀壞已久,孩子沒有地方能夠盡情玩耍,很苦惱呢!」

sanmin

感謝礁溪鄉三民國小六年忠班的孩子們,義賣全班共同繪製的手繪宜蘭筆記本,募集經費,捐款贊助一組全新的溜滑梯、鞦韆和翹翹板,讓新浪潮的孩子們上學讀書之餘,也能享受快樂童年,在玩耍中發展肢體肌肉與協調!

新浪潮小學 Saw Htat 校長、我們的當地夥伴 TBCAF 工作人員、兒童藝術教育課程 Wana Zaw 老師、廠商工人,同心協力組裝遊樂器材。(攝影╱王詩菱)

新浪潮小學 Saw Htat 校長、我們的當地夥伴 TBCAF 工作人員、兒童藝術教育課程 Wana Zaw 老師、廠商工人,同心協力組裝遊樂器材。(攝影╱王詩菱)

上課中的孩子們,忍不住探頭看著叔叔們熟練地組裝,直到下課時間,總算能開心地爬上爬下啦!校長也笑得合不攏嘴:「看到孩子們快樂,我就快樂!」

只要有心,我們也能幫助別人

其實,這群來自礁溪的孩子並不富有,為減輕農村父母的經濟負擔,他們共同發想、製作手繪宜蘭意象筆記本,自己籌足畢業旅行費用!但故事還沒結束喔~

在林妗鎂導師的介紹下,這群孩子得知泰緬邊境教育需求,藉著紀錄短片及 Sam 叔叔親身分享,看見了邊境孩童求學不易,認識了克難環境裡的求知渴望,更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sanmin2.jpg

感動及行動,讓彼此連結了起來 

大夥一起在車站廣場義賣筆記本,頂著豔陽也不嫌累,為泰緬邊境兒童教育募得一萬六千元,才有了這組嶄新的兒童遊樂器材,捐贈給「新浪潮小學」!

陪著孩子一路走來的鎂鎂老師說,這是一場真正的「生命教育」旅程。謝謝懂得疼惜別人,分享自己的孩子們,你們很棒!

sanmin3.jpg

泰緬邊境有非常多像新浪潮小學一樣由社區自發創辦經營的緬甸移工學校,讓身在泰國的緬甸孩子能夠不因身分、經濟與文化的隔閡,而失去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與權利~ Glocal Action 持續訪視,為有需要的學校小額資助經費,協助學校穩定營運及增加就學人數。邀請您,一同來支持!

【了解更多】緬甸移工兒童教育服務

【行動支持】立即線上捐款來支持!

Glocal Action 企畫經歷王詩菱(左前一)帶著公益參訪團夥伴,一同造訪新浪潮小學,感謝 Saw Htat 校長(中間白衣者)的努力,並代表礁溪三民國小師生、家長捐贈遊樂器材,獻給新浪潮 140 位孩子們。(攝影╱吳佩璇)

Glocal Action 企畫經歷王詩菱(左前一)帶著公益參訪團夥伴,一同造訪新浪潮小學,感謝 Saw Htat 校長(中間白衣者)的努力,並代表礁溪三民國小師生、家長捐贈遊樂器材,獻給新浪潮 140 位孩子們。(攝影╱吳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