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社區自己救!緬甸小鎮醫師的故事

阿卡賢醫師與寺院學校孩童。(攝影╱陳阿凱)

阿卡賢醫師與寺院學校孩童。(攝影╱陳阿凱)

文╱王詩菱,Glocal Action 企畫經理
原文刊登於 獨立評論在天下

 

長年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百廢待興,民不聊生。在這裡,生病看醫生是一種奢侈;偏偏,為貧窮所困的人們,通常更容易出現健康問題,又為看病耗盡家財,落入貧窮與疾病的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後的緬甸,公民社會也正蓬勃發展,許多在地力量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萌芽。距離仰光 80 公里的勃固,就有一群出身當地的青年男女,本著醫護專業,用業餘時間、自掏腰包投入當地的偏鄉社區醫療服務工作。

1985 年出生的阿卡賢醫師,從緬甸馬奎醫學大學畢業後,在勃固開診所執業,至今 9 年,深受當地民眾信任。醫師的收入與社會地位,在緬甸是可以過得相對寬裕的;但是關心社會的他卻不甘於獨善其身。眼見家鄉貧苦同胞溫飽都成問題,更遑論在生病受傷時獲得良好的照顧,阿卡賢和志同道合的夥伴,於 2012 年組成「愛之蔭團隊」,由主要的 6 位醫師與數位護理人員、來自各行各業的志工,陸續展開在勃固地區的義診、兒童衛生教育和老人關懷等服務工作。

緬甸勃固總醫院外觀。(攝影╱陳阿凱)

緬甸勃固總醫院外觀。(攝影╱陳阿凱)

義診服務:彌補公立醫院與私人診所的不足

「我的太太曾任職公立醫院。政府預算不足,需要 100 位醫生的勃固總醫院,至今只有 40~50 位醫師,只能容納 200 人的病房,硬是塞了 500 人。當時她每 48 小時要值班 36 小時,簡直累壞了!」

人手不足、設備缺乏、醫療品質低落,就醫對民眾尤其老人來說實在辛苦。因此「愛之蔭」每週義診,服務需要定期回診,卻無法在醫院久候、也無法負擔診所醫藥費的 50 位貧困中老年長輩。

他們也每月訪視養老院與偏鄉獨居老人,為行動不便的長輩「到府看診」。每週六在安養院駐診的墨墨圖醫師說:「我很喜歡用自己週末閒暇時間為長輩們義診。他們有的沒有家人,或是家人無力照顧,才被送到這裡。」

阿卡賢醫師訪視偏鄉村落行動不便的獨居奶奶。(攝影╱陳阿凱)

阿卡賢醫師訪視偏鄉村落行動不便的獨居奶奶。(攝影╱陳阿凱)

衛生教育:改變,從下一代開始

問起最常碰到的症頭有哪些,阿卡賢說:「我們的飲食重油重鹹,高血壓、糖尿病這類慢性病非常普遍;另外常見的有腹瀉、蚊蟲傳染的疾病等。歸咎起來,都和生活習慣有關。」

緬甸偏鄉教育程度普遍低落,許多我們是為理所當然的健康衛生觀念,都不普及,對民眾健康有很大影響。阿卡賢坦言,要改變大人的習慣並不容易,因此團隊決定透過學校衛生教育,改善下一代孩童的觀念與習慣,期待新世代成年之後,能在生活中具體實踐、甚至透過教育和政策帶來更廣泛的改變。

愛之蔭團隊在寺院學校的衛教活動。(攝影╱陳阿凱)

愛之蔭團隊在寺院學校的衛教活動。(攝影╱陳阿凱)

他們結合國外的教學手冊、自身知識及經驗與當地需求,設計出適合勃固學童的課程與活動,每月巡迴最貧困的 10 所寺院學校,從正襟危坐的醫生化身成俏皮逗趣的老師,帶著孩子們一步步了解飲食營養、衛生、傳染病、身體構造等課題。

衛教活動中,孩子們用玩具鈔選購有益身體的食材,學習均衡飲食。(攝影╱張錦如)

衛教活動中,孩子們用玩具鈔選購有益身體的食材,學習均衡飲食。(攝影╱張錦如)

女性講師寧佩松是受過正規訓練、曾在醫院任職的助產士,2016 年加入團隊,每週有4天參與團隊工作,其餘時間則持續進修。我們好奇,她為什麼不在醫院做助產士就好呢?

「我對公共衛生比較有興趣,也喜歡和小孩互動;看到他們的衛生習慣確實改善、愈來愈健康,讓我很開心!我也視自己為學生的榜樣,每次到學校,我們都把自己打理得乾淨體面、穿著整齊制服,學生才會向我們看齊。我希望這些孩子能從小就建立良好的觀念,進而改變他們的內心和行為。」寧佩松眼神堅定地說。

寧佩松(右)在家長衛教活動前前引導學童家長填表,評估他們的衛生觀念程度。(攝影╱陳阿凱)

寧佩松(右)在家長衛教活動前前引導學童家長填表,評估他們的衛生觀念程度。(攝影╱陳阿凱)

衛教的效果需要長期累積,並非立竿見影,因此許多組織偏好蓋硬體、捐物資、或是義診之類短期能看到成果的事情。但是阿卡賢醫師和夥伴們深知,如果不從源頭改善健康知識、生活習慣,許多可以預防的身心健康問題就會持續發生,未來反而得耗費更多的資源在醫療上。

小鎮醫生:自己的社區,自己救

這群在地青年透過執業與生活經驗深刻了解當地問題與需求,運用自身專業、動員在地人力物力,以最適合當地的方式服務社區。同時也持續進修、接受外國組織的培訓、甚至透過網路修習國外大學的線上課程、取得證書,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服務品質。

有趣的是,他們多半都並非以「醫生」為志業。阿卡賢從小夢想成為飛行員,卻因家人反對他從軍而作罷;另一位夥伴醉心音樂,熱愛彈吉他唱歌,卻也在家人的期待下成了醫生。

愛之蔭團隊醫師進行週末義診。(攝影╱陳阿凱)

愛之蔭團隊醫師進行週末義診。(攝影╱陳阿凱)

熱愛教書的培彪翁,當過幾年老師;不滿緬甸填鴨式教育的他最終離開教職,當起醫生。現在除了在自己的診所看診、週末義診外,學校衛教活動也圓了他的教師夢。雖然每天都十分忙碌,他仍堅持每天晚上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熱愛閱讀、寫作的他,投稿不少科普和政論文章,朋友們都稱他「Dr. Physics」,因為他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把物理知識介紹給民眾和學生。

醫生雖不是他們夢想中的志業,也讓自己有餘裕實踐自己的興趣與使命。而當地的需求困境,也是當地最清楚。這群專業醫護、還有更多來自各行各業的志工,包括工程師、銀行行員和設計師,他們看見了自身社會所面臨的生活困境,試圖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現況,奔波在乾季塵土飛揚、雨季泥濘淹水的道路上,努力改善緬甸社會與人們的生活,令人動容。這樣來自在地的力量,值得更多的支持。

2018 年 1 月,Glocal Action 實地訪視愛之蔭團隊的勃固義診、衛教與老人關懷行動。(攝影╱陳阿凱)

2018 年 1 月,Glocal Action 實地訪視愛之蔭團隊的勃固義診、衛教與老人關懷行動。(攝影╱陳阿凱)

Glocal Action 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從當地長出來的改變力量,一直是我們最期待看見與支持的!經過實地探訪,Glocal Action 將資助「愛之蔭團隊」的醫療服務行動,需求包括義診服務、健康教育教材師資、牙刷肥皂等衛生用品、學校衛生環境改善等,邀請您共同支持!

立即線上捐款支持

Glocal Action 開始資助「48KM 小學」!

DSC_0809.JPG

「48KM 小學」距離邊城美索48 公里,為 85 位移工家庭的孩子,提供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及溫暖的照護。

鄰近田野約有 200 個緬甸貧困家庭,他們離開家鄉來到這裡,幫忙耕作採收作物,領取微薄日薪,換取孩子們的溫飽。

48KM1

19 歲承繼父親遺志的愷愷校長

照片中抱著孩子的愷愷校長,是位 25 歲的年輕女生,有著甜美笑容。她的父親是位受人們敬重的知識份子,1998 年創辦 48KM 小學。

1988 年緬甸學運爭取民主,換來軍政府無情的鎮壓逮捕。愷愷父親雖被迫逃離故鄉若開邦,仍心繫著國家的未來,在異鄉泰國辦起教育,讓移工孩子免費來上學。

年事已高的父親,再也無法完成回到故鄉的願望,6 年前離開人世。愷愷毅然繼承父親遺志,在幾乎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繼續開辦 48KM 小學。

DSC_0793.JPG

有些孩子住得太偏遠,為了讓他們能繼續上學,愷愷校長不僅安排這 20 位孩子住校,更為他們張羅三餐及生活照顧。

即使擔子更沉重了,愷愷校長卻不以為苦,5 位年輕老師盡心盡力,支持著學校的教育工作。

她說:讓孩子能受教育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愷愷父親用一生的實踐,給她的教誨。

48KM2

讓我們一起攜手陪伴邊境孩童

實地訪視時,愷愷校長和 Sam 驚喜相認,原來數年前她曾參加過師資培訓,習得了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

雖然我們的力量不大,但是 Glocal Action 很開心從今年 8 月開始,定期資助「48KM 小學」,並安排老師參加培訓,一點一滴來改善學校,給 85 位孩子更完善的學習品質!

IMG_8512.JPG

48 KM 小學.小檔案

創辦年份:1998 年
學生人數:85 人(含 20 位住宿生)
教師人數:5 人(含愷愷校長)
開設年級:幼稚園 ~ 五年級(另設夜間補校)
經費來源:除 Glocal Action 以外,長期無其他組織浥注,仰賴美索工廠工人與學童家長不定期捐獻,勉力維持學校營運至今。

48KM3.png

Glocal Action
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6 歲告別父母,只為擁有更好的生活 ── 那些無國籍孩童的「宿舍人生」

praporn1

圖.文/吳佩璇(國中教師、泰緬邊境駐地志工)
原文刊載於【換日線 Crossing】

不久前,困在泰北清萊洞穴的「野豬少年足球隊」的 12 位孩童與教練,引發大量國際媒體的關心,當他們順利獲救的同時,也讓世人看見了「無國籍孩童」的生活困境(足球隊中,教練艾卡與其中 3 名孩童皆無國籍)。

根據路透社報導,泰國登記有案的無國籍難民約 48 萬 7,000 人,其中 14 萬 6269 人的年齡在 18 歲以下。在泰緬邊境,不時可見到無國籍孩子們的身影,幸好,他們之中仍有許多受到台灣公益組織 Glocal Action 與當地社群的持續關懷與呵護。
 

克倫族孩子們的宿舍生活

在台灣,住宿的記憶大多是從高中之後才開始,宿舍的生活是一種自由、長大的象徵,一個人離家在外面生活,開始自己學習處理大小事。到了大學,宿舍生活更開放了,你要宅在宿舍一整天打 Game 翹課也沒問題。但在泰緬邊境,有著截然不同的宿舍人生…

這個月我們去拜訪 Glocal Action 協會資助的學生宿舍「帕蓬宿舍」,宿舍裡的 40 多位克倫族孩子,因為家裡貧困及缺乏教育機會,從泰國遙遠的山上、或國界的另一邊緬甸,來到這裡上學讀書。

praporn2

(有些孩子缺乏身分沒有國籍,泰國政府雖同意他們免費就學,但仍需要宿舍提供食宿及生活照料,孩子們更學會了自己養鴨、煮菜、洗衣,共同打理宿舍的一切。)
 

「受的教育越高,就離家越遠」

我想起我們的泰國克倫人夥伴 Pong,6 歲就離開家讀書,因為他的村莊裡沒有學校,到如今依然沒有。我問他:「你看到這裡的孩子,有什麼感覺嗎?」他娓娓道來自己的學習歷程…

6 歲,他就離開家鄉的小村莊,到離家 10 公里以外的村子上學,那個村子較大,所以有機會開設學校。上學的日子他住在學校宿舍(當時只是個能睡覺的地方),因為年紀還很小,幾乎天天哭著想家,一邊學習一個人打理所有的一切。

週末放學他走路回家,走到天黑了、走不動了,就在途中的村莊人家裡借宿一晚,好客、純樸的克倫人總是這樣敞開家門接待旅人,即使只是一位 6 歲的小男孩。

Pong 說當時他們村裡同樣年齡的,只有兩個人離家去念書,他是其中一個。他的爸媽都不會說泰語,爸爸靠著自學會講一點,他們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受教育。因此,小學畢業後,Pong 到了 40 公里外的村子念國中;然後,再走 200 公里遠念高中,接著半工半讀念完大學,然後在城市裡工作。

對這樣境遇的孩子來說,「受的教育越高,就離家越遠」──即使如此,還是想要繼續念書嗎?

Pong 說,「因為想要有更多的機會,想要改變現在的生活,」不得不如此。

 
Pong1
 

世代串聯的記憶與情感,確實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Pong 的生活確實改變了,目前是泰國邊境兒童基金會 TBCAF 很重要的工作人員,有跟泰國政府合作的方案,可以用克倫語跟泰、緬兩國教師溝通,操著流利的英文跟國際 NGO 共事,繼續幫助著跟他一樣,不得不離家讀書的孩子。

「在一開始住宿的時候,什麼事情最困難?」
「所有的事情都非常的困難…自己洗衣服、跟著哥哥們學煮飯、幫忙打理宿舍等等…念書、學習的事全都要靠自己。」看著帕蓬宿舍的這些弟弟妹妹,Pong 了解他們的辛苦。

praporn3

是宿舍更是一個大家庭

今年,是帕蓬宿舍創辦的第 14 個年頭,有兩位在宿舍裡長大的孩子,回來當工作人員,一起幫忙管理,這樣舍監夫婦就可以多些幫手了。Pong 到帕蓬宿舍,宿舍長大的孩子再回來有所貢獻,是一個良性循環,也讓我們看見多年耕耘、累積的價值。

不同世代交織的宿舍人生,串連起共同的記憶,離家遠了。幸好,這裡也有個家,幫助孩子們有了不一樣的未來。

 

Glocal Action 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山區克倫族部落教育發展計畫

立即線上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