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漂流:那些關於教育的

(攝影/Mandy Wang)

(攝影/Mandy Wang)

泰緬邊境呀!短短的九天卻讓人把心緊緊地給繫上了!

一開始會注意到 Glocal Action,是因為 Amazing 的文章,心裡蠢蠢欲動,也可能是時機尚未成熟,每每看著開團訊息,卻一直無法成行,就默默地關注著協會努力的軌跡,想參與的心情隨著時間持續堆疊,然後等到協會終於開了寒假團!

許多朋友一聽我要到泰緬邊境,第一個反應都是「要去做志工嗎?」,不是的,這次參與的【105號公路:泰緬邊境公益參訪之旅】,將費用的 40% 捐給當地持續奮鬥的機構,而中間的差異或作出選擇的理由並非三言兩語能夠解釋,就有機會再紀錄了。

一直想花些時間整理的,是心中滿滿的思緒;可能是職業使然,這趟旅途結束後,最掛在心上放不下的,還是教育。

(攝影/Mandy Wang)

(攝影/Mandy Wang)

這趟旅程中,我們走過山區克倫族部落學校、帕蓬移工宿舍與文人、蘭花、瀑布、綠水四所移工學校,如果用台灣教育的規格檢視硬體、師資、課程、教材,這些怎麼能稱得上一所合格的學校呢?

然而卻看見這些用鐵皮、水泥、枝葉搭造,沒有任何隔間的空間裡,孩子們緊緊依偎在一起,拿著筆記本努力聽講,能夠學習的幸福氛圍是如此濃厚,台上生嫩的老師,領著由於經費短缺而不斷下修的微薄薪資,因為理解教育的重要而堅持著,看著教學現場的每一個人,是不捨卻也是欽佩,這才是最美而純粹的課室風景吧!

帕蓬宿舍:邊境弱勢孩童、青少年在此寄宿,在異鄉有了就學與照顧。(攝影/Mandy Wang)

帕蓬宿舍:邊境弱勢孩童、青少年在此寄宿,在異鄉有了就學與照顧。(攝影/Mandy Wang)

旅行結束前一天,跟著 Sam 前往一所營運困難而聯繫 TBCAF 的寄宿型移工學校,學生們全都是希望孩子能受教育的緬甸移工子女,已經一度因資金缺口而倒閉的學校目前由教會接管,然而 45 個孩子的食宿與教育是多麽龐大的資金缺口呀!生活已經困難的家長們負擔不起學費,校方也不忍因此斷了孩子的學習之路,就一天算一天的拼搏著。

在離開前,牧師詢問是否能為到訪的我們禱告,並非教徒的我,聽著牧師感謝這一切讓孩子能夠持續孩子們的教育時,心頭一漲,淚水忍不住潰堤,這眼淚裡容納著千頭萬緒,感動於邊境奮力耕耘的他們、心疼在命運安排下掙扎的他們、慚愧在衣食無虞中總是牢騷不滿的自己…

(攝影/Mandy Wang)

(攝影/Mandy Wang)

所以教育該是什麼樣貌呢?

不同的時空下,當然會有不同的想像,以臺灣教學現場而論,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驗教育、混齡教學……,但在好多好多偉大理念的名詞堆砌下,是不是模糊了最該把握的良善本質?

泰緬邊境在緬甸開放後,大量 NGO 資金隨著移轉的邊境部落與移工學校們,在缺少資金與資源的條件下,教育的樣貌樸實無華,卻凝聚了好多夢想與希望,耀眼的令我難以直視。

所以在春節期間,不斷受到我騷擾捐款的朋友們,請您們務必原諒我的失禮,我只是想,如果一個月能多 2,000 到 5,000 元的資金,邊境的孩子們就能夠多一位老師,那教育的樣貌,就能再添上一點色彩、多一點想像,僅此而已。

圖.文/Mandy Wang(小學老師,公益參訪夥伴)


(攝影/Mandy Wang)

(攝影/Mandy Wang)

我們都在同一個地球上生活著,共依共存

泰國西北部的 Mae Sot 美索鎮,緊鄰著 Moei River 湄河,跨過了河就是緬甸。

緬甸政局動盪,常因爲內戰造成大批難民流離失所,而一河之隔的 Mae Sot 也成了她們的精神嚮往,大批來自緬甸的移工,來到泰國賺錢養家。

(攝影/Lilyian Peng)

(攝影/Lilyian Peng)

在河與河之間無人看管的三角洲,被稱為「人性空間」,這個模糊地帶,是許多人藏匿ㄧ輩子的生活之地,往往一間茅草屋、幾塊木板遮頭,便是所謂的家了。許多孩子們赤腳在塵土中、垃圾堆裡跑來跑去。 但每每看見她們向我的微笑,都會覺得,生命裡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真摯與純粹的了。

(攝影/Lilyian Peng)

(攝影/Lilyian Peng)

邊境,不只是國境之間的所謂界線,代表了不同族群、文化、生存的議題,還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人與每個人之間的連結;人持續在生活之中,不斷摸索、探求自己與自身內心的那個疆界。

如同張愛玲說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傷城」,也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容易的,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同一個地球上生活著,共依共存。

圖.文/Lilyian Peng(公益參訪夥伴)


【105 號公路:泰緬邊境公益參訪之旅】

了解更多4/20 說明會

這一切,被療癒與幫助的是我自己

(攝影/Lilyian Peng)

(攝影/Lilyian Peng)

人生最幸福的,除了能平安健康的好好活著外,能擁有「選擇權」更是一件幸福事,譬如,要讓孩子唸那家學校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上? 大學要選哪個科系?晚餐吃什麼?過年到了要不要多買幾件新衣?這看似簡單的選擇,對於世界的角落仍有許多人來說,是多麼不易的事,就好像,長期生存在戰火的孩童、泰緬邊境流離失所乞討的人們、總被遺忘在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

異地而處我總會這樣想,倘若我們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而不是生活在現有的背景,那麼,我們其實沒有任何不同,只不過多了一點好運而已。

這兩天,跟著 Glocal Action 來到泰緬邊境,沿著 105 號公路進入了距離美索城 Mae Sot 開車 4 到 5 小時的克倫族山區部落 Mae Wei 與 Mae Po Kee。

Mae Wei 部落可愛的克倫族孩子與奶奶。(攝影/Lilyian Peng)

Mae Wei 部落可愛的克倫族孩子與奶奶。(攝影/Lilyian Peng)

Glocal Action 與當地的邊境兒童基金會 TBCAF 合作,針對泰緬難民、流亡的緬甸移工、偏遠山區的克倫族群,長期投身在兒童教育與社區建設,提供成千流離的孩童能有一個教育與安居之地。倘若想在年底為世界友善,付出心力而正在考慮慈善團體的朋友,莉安很推薦哦!

(攝影/Lilyian Peng)

(攝影/Lilyian Peng)

那天,來到克倫族部落,同一晚,我們經歷了生與死,參加一位族人奶奶百歲的追思會,當晚半夜,更經歷了寄宿的部落家庭媳婦,在家中臨盆的喜悅。山區夜晚是沒有電的,用發電機搭起的棚子,告別式上沒有過度的哀傷,全村的族人相聚一起,歡樂卻又感念圍圈繞著,為奶奶不間斷的吟唱、喝酒(現場還有賭博、占卜)像是恬靜的看待我們總是如此畏懼的死亡,卻又齊聚相伴,一如從前在奶奶百年的歲月裡,依然能像生前那樣不孤單,好好的說再見。

我想,大概是克倫族人一直與山為林、大地為家,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而每個當下能好好活著,珍惜每刻相聚的時光,那麼離別時,就無須過度感傷。就連對待我一個外來者的身份,也是如此的誠摯相待啊(小米酒喝喝喝~不停吶! 還特地為我們宰了只有在喜慶才吃的放山雞。

lilyian4

即便看似不富裕,但每個人的心,卻比任何物質來的更豐盛,看著因為紙飛機摺紙,快樂的跑在塵土上孩子們的笑容,便覺得生命可以很輕。

山區因為太過偏遠,完全斷訊。幾天後我下山,便收到朋友從台灣簡訊問一些事情,知道我來,她說:「你又跑去洗心靈了?」

出發前,我確實因為即將在職涯上的轉淚,感到惶恐。卻在每一次這樣的旅途中,看見生命強韌的信念與純粹,而妳以為的給予,只不過是邊境的人們,用他們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提醒著妳,而其實這一切,被療癒與幫助的,是我自己,與內心。

文/Lilyian Peng(公益參訪夥伴)


Glocal Action 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克倫族部落教育與發展立即線上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