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ian:聰明是種天賦,良善則是一種選擇

Lilyian1

今年一月,我隨著 Glocal Action 去了趟 泰緬邊境的公益旅行。過去數十年,緬甸因為政局動盪,軍政府的殘暴鎮壓,導致數十萬難民逃到泰國邊境⋯。

在邊境,我看見許多孤立無援、離散漂流的人生,一輩子藏匿於黑暗之中,過著無身分,有一餐沒一餐的行乞日子;也看見許多天真無辜的孩子們,赤腳走在塵土、垃圾堆裡,他們的世界,並沒有如我們生活在所謂的理所當然,能三餐溫飽、能安穩生活、上學⋯,卻在一出生,就必須跟著大人平白承受了所有的顛沛流離、逃難、忍受貧困飢餓。他們的父母,比較幸運的有些成了合法或者非法的移工,在邊陲的異鄉討生計,只為尋求活命生存。

Lilyian2

我也跟著到了移工學校,看見這群總是被遺忘了的弱勢兒童的教育環境,水泥牆圍成的簡陋空間,一個教室就是全校上課的地方,沒有充沛的教材與資源,所有的物資鉛筆、筆記本也是募集而來的,就這麼幾張桌子、孩子席地而坐⋯就是學校了。

這跟台灣,暢談 E 化教學,近日討論所有中小學每間教室裡要加裝冷氣,像是平行時空裡,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我擁有的其實都是僥倖,如果,我不是出生在台灣,換了一個身份,也許一輩子流離失所的人會是我。每一回看著孩子們,我總這麼想著⋯。

Lilyian3

100 元!一起夢想-傳愛泰緬兒童

用 100元小額捐款,幫助泰緬邊境的孩子,能有一個安身立命,更好的學習環境。立即捐款

這個公益專案是由長期耕耘泰緬邊境的 Glocal Action 與 Gomaji 一起夢想公益協會一起合作,期望能為邊境移工學校打造第一所教育資源中心,為 5 所移工學校 600 位的孩子,提供教學圖書、教具,也為只有國高中程度,同樣也是難民身份的師資們,做軟硬體的培訓。

培訓計畫則由台灣擁有正統教育背景的志工協助工作坊,以藝術、學科及透過興建電腦設備,幫助當地教師學習文書處理及網路應用,進而幫助他們提升在教材上的準備,及規劃更有系統的教學方式,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聰明是一種天賦,良善是一種選擇,後者比前者要難得多,因為善良需要的是智慧。」而人生所有一連串的選擇,也成就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有能力、擁有的更多時,願不願意用這份擁有,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你呢?你的選擇是什麼?


感謝公益旅行夥伴 Lilyian
分享在泰緬邊境的親眼所見與真切感受
陪伴邊境的老師、孩子們
繼續為更好的未來,努力著!

誠摯邀請您,一同小額捐款支持
讓教育,成為邊境孩童夢想的翅膀!

比起期望改變當地什麼,更值得期待的是自己的變化

brennan1

本文為【離散之人,向世人展現勇氣】演講記錄,演講者夏河靜為《綿長的訣別》作者,整理者林思瑜為 Glocal Action 協會志工。照片由夏河靜、Brennan O' Connor 提供。原文刊登於 【獨立評論在天下】


透過強烈的衝擊,你的生命產生一些本質上的變化,再用你自己的生命活下去。我覺得那樣的影響會是更深層的,即使只是影響一個人。

3 年前回到台灣的河靜,在這之前向外走了近 5 年的旅途:3 年的泰緬邊城美索(Mae Sot)、3 個月的達蘭薩拉、一年半的雲南麗江,以及最後一年,拜訪移工朋友與流亡友人的家鄉。

最初帶著 6,000 元台幣便啟程飛往美索,5 年旅程結束後,人在台灣的河靜,心卻還在旅途上。因緣際會,因著天下文化發行人的邀請,河靜在掙扎後寫下《綿長的訣別》一書,細細膩膩梳理的思緒沉澱為文字,找一塊地方,安置內心惦記的人,繼續前行。

美索,與離散的人

小鎮美索位在泰國境內西北方,隔著湄河(Moei River),觸目可及的對岸便是緬甸國境。許多原因讓美索成為一個特別的地方,現今仍有大量緬族、泰族、泰國克倫族、緬甸克倫族、華裔、穆斯林等多族群在此地生活。

8、9 年前,緬甸局勢表面平靜,內部卻戰火頻頻。回首自己抵達美索第一年,某夜驀然聽見對岸機關槍與砲火重重,河靜目睹對岸人群孑然一身衝往河岸這一側,自己則與其他人倉皇撤出學校。那一夜,面臨戰火邊緣的河靜,深刻感受到戰亂帶來的危險與驚嚇。某部份來說,正是這樣的不安穩帶來生命的威脅,變成緬甸人民來到美索的萬不得已的理由。

為賺錢養家、為躲避迫害,或因各種原因回不了家鄉的緬甸人,時間長了,也在美索繼續養育下一代。沒有身份、沒有國籍的學齡孩子們,既然難以就讀泰國體制內的公立學校,移工們便開始想辦法,籌錢自辦社區小學。

brennan2.jpg

老師,是邊境學校的靈魂

「當地很多年輕人對於學習以及對外界溝通有著強烈渴望;他們外在看來貧困,可是那種希望感,那種努力思考著透過怎樣的方式、可以做到什麼的動能。那樣的生命力跟韌性,我很少在物質充裕的地方感受過。」

在當地擔任老師的河靜,在學校宿舍住了一年、而後深入非法移工社區同住兩年。當地的志願者來來去去,有時待了一兩個月便得離開。自辦小學主要仰賴 NGO 與外界捐款,才得以繼續營運。

來來去去間,有一個問題常常向她拋去,「捐款支持老師薪資的理由是什麼?」

「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不捐錢給孩子,或蓋間學校?我覺得,沒有老師,就沒有學校。這些軟性的東西很難被看見。其實老師是學校的靈魂。」

因為深入社區,河靜與許多年輕老師成為朋友,慢慢觀察到穩定的師資對於學校與孩子的影響。有些年輕老師雖身為非法移工,但他們同時也是緬甸的大學畢業生,受過高等教育,再輾轉抵達美索為移工的孩子服務。雖然環境簡陋克難,仍認真盡力付出。

brennan3.jpg

美索教我學會接受,而不是給予

偏遠的邊境社區沒有自來水管線,飲用水需要花錢購買。平時,居民多用 NGO 提供的濾水器過濾雨水。雨季時,過濾完的水雖可飲用,看起來仍黃黃濁濁。有一次,河靜和老師們坐在一起討論事情,不經意間,老師們將唯一一瓶買來的礦泉水遞給河靜,自己則繼續喝著黃濁的過濾水。

河靜一時間非常掙扎:究竟該不該接受這份善意?

「住在非法移工社區時,有段時間我一天只花 10 泰銖。當真的處在那樣的情境裡,真的會餓到猛灌水、會夢到食物。在學校的那一天,最後我決定真心地接受老師們的食物和水。那份體會是:當我真心接受、而我也真的需要時,我可以感覺到對方非常、非常的開心。」

不自居為提供援助的角色,願意在需要時謙卑接受他人的協助;美索這個地方教會河靜,接受一份與人真心相見的邀請。

brennan4.jpg

捐贈冰箱,給「沒有電」的學校?

「剛去的時候,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我可以做些什麼?』。可是後來遇到很多挫折,因為當你強迫別人接受你的好意,其實很多時候對別人來說不是這麼舒服。」

在美索,許多人為了工作、或單純想進一步了解,而想在當地做點事。有回一個團體提出一筆資金,指定購買一台冰箱捐贈給學校。可是,學校事實上根本沒有電!最後,冰箱送到了,佔據著教室裡的空間,卻未能發揮冰箱本身的功能,也滿足不了孩子的需要,形成一幅弔詭的畫面。

因為缺乏電力,教室裡連照明都沒有,老師們都是趁著白天的光線教書。遇上雨季天氣不好,下午就帶遊戲、作活動;更遑論使用冰箱。「這就是完全以自己的出發點強迫他人接受善意;我們必須先了解當地人的想法、需求和文化,再想想看可以做些什麼,這需要時間。而所謂的『做些什麼』,有時只是陪伴,甚至只是交朋友、建立關係,我覺得都很重要,而不是一味地強迫。」

brennan5

不用放大自己,而是隨著深耕當地組織的腳步一起努力

河靜反省自己剛開始也曾帶著理所當然的想法做事,經過許多磨合與挫折後,她提醒對國際志願服務有心的朋友:「我覺得大家可以放慢腳步,人與人之間不可能第一次見面,就告訴你他的痛苦和不堪。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即使別人沒有打開心房,別人不一定要把他的缺憾告訴你,對吧?」

一切的可能與契機,都要在與當地建立關係之後發酵醞釀。「我所謂建立關係不是有目的性的,而是指透過比較長的時間,待在當地;或是透過在地深耕的組織,例如 Glocal Action 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已經在地很多年了。就用類似的方法,先去好好認識吧!」

許多人都急切地想在當地做些什麼,但如果帶著原本的方法想「做點好事」──譬如只花了幾天,就要看到什麼建設──其實可以不用跑到這麼遠的地方。雲南麗江的居民告訴河靜,他們在大山裡世世代代久居,「有你或沒有你,我們都得活著。」

最終最重要的,還是讓當地社區自立自主地站起來;有緣的人們,就僅是在旁陪伴著、支持著。因為當志願者、外地人離開,當地居民還是得繼續面對原有的生活問題。不同的地方在於,若因緣俱足,有機會在路途上一起走一段路。

「其實不用太期望改變當地什麼,可是,可以期待的是自己的變化。」河靜說,「透過強烈的衝擊,你的生命產生一些本質上的變化,再用你自己的生命活下去。我覺得那樣的影響會是更深層的,即使只是影響一個人。」
— 夏河靜
brennan6.jpg

不管是什麼人,都應該勇敢去活

「生命很短暫,可以跟別人的生命產生交集,也可以留在熟悉的舒適圈,但是你要充滿熱情地去活。」

分享會的最後,河靜笑著說。曾經為了逃避生命的難題而來到邊境,河靜的生命經歷一次次關係上的、地域上的、各方面的冒險;在或聚或散的旅途中,溫暖鼓勵每個人勇敢去活。

而河靜與每位相遇友人的旅程,也要繼續下去。

100 元!打造教育資源分享中心

dream1

走進泰緬邊境教室,老師正認真講課,大大小小孩子並肩坐在草蓆、板凳上專注聆聽… 這些緬甸老師多來自貧困家庭,一步步努力完成國高中學業,帶著使命與熱忱投入教育,用心陪伴貧童學習成長。

jameson-nt

當地老師告訴我們:
我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我希望把孩子教得更好

如果有 電腦網路
我想學會上網蒐尋更多點子,改善教案!

如果有 緬文圖書
我想用課外閱讀充實知識、拓展教學內容!

如果有 藝術教育師資培訓
我能和其他老師一起學習,讓教學更生動!

6.jpg

雖然教學資源缺乏,甚至沒有像台灣一樣的師資養成,他們仍珍惜著每份學習機會,希望給學生更好的教育。因此,Glocal Action 持續支持社區辦學,並將建置「教育資源分享中心」,幫助緬甸移工學校數十位老師,提升教學能力及品質。

「每天只有上課,學生也會覺得很無聊;這次師訓學到了色彩和摺紙方法,可以融合在教學中,讓我教的地理科更生動!」瀑布小學老師,雙眼閃閃發亮地告訴我們。

「我想用課餘及假日時間,學會使用電腦,還有網路。我就可以上網找資料,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了。」另一位邊境老師滿懷期待說。
 
「學校裡如果能夠有緬甸文書籍,對我們知識及教學能力的提升,一定很有幫助!」大夥兒熱烈地討論著。

Good Teacher=Good Students
不斷自我成長的老師,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
邀請您,一同打造教育資源分享中心!

【立即捐款 100 元,一起夢想、一同支持】
 

資訊教室:幫境師生提升資訊能力、拓展視野

於當地購置電腦及投影設備,由台灣志工教師提供資訊教學服務,幫助教師學習使用電腦及網路,搜尋教案資訊並豐富教學內容,並做為師資培訓空間及教導學生們電腦課程使用。
 

教學圖書:鼓勵教師與學生透過閱讀深化知識

提供文學、歷史、數學、資訊等相關領域緬甸文書籍及海報教具,協助規劃使用管理辦法,供鄰近學校的邊境老師們借閱運用,充實自身教學及增進知識,並鼓勵社區家長和學生們閱讀學習。
 

藝術教育:用創造帶給孩子們更豐富的心靈發展

舉辦泰緬邊境師資培訓工作坊,由當地資深培訓講師提供藝術創作理論、方法、實作等,幫助教師們將所學運用於教學科目內容裡,讓孩童們的學習能夠更生動及深入。

nt-teacher